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资讯 > 正文

“智慧民防”系统的升级之路 每日视点

2023-01-05 15:29:59

在上海市民防办2022年度亮点工作展示中,普陀区“数智普陀——智慧民防”子系统(以下简称:“智慧民防”系统)3年两升级的做法,引发关注与好评。

近年来,上海市成功运行“一网通办”“一网统管”两大系统,在运用数字技术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上蹚开了新路。受此启发,2020年,上海市普陀区民防办依托“一网统管”系统,组织科研机构研发“智慧民防”系统1.0版本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“‘智慧民防’系统1.0版本的投入使用,破解了人防工程管理机构人员数量有限与工程管理任务繁重的矛盾。”普陀区民防办领导介绍说,由于人手不足,工程管理中的一些问题难以及时发现,解决过程中也容易出现“按下葫芦浮起瓢”现象。

支撑1.0版本的是600多个传感器,以及一些具备自动报警功能的视频监控系统。无论是火灾隐患、浸水苗头,还是闯入“不速之客”,这些传感器都能通过“智慧民防”系统的电脑终端、手机终端,让工程管理人员实时掌握现场情况,及时着手处置。工程内违规住人问题一度屡禁不止。1.0版本中的视频监控系统,自动报警时间被设置为夜间睡眠期间,大大缩小了监控范围,使工程管理人员可以围绕重点人做工作,此类问题很快大幅度减少。

人防工程属于公共产品,人防工程的管理是相关部门的共同责任。按照这一思路,在普陀区委、区政府支持下,2021年,“智慧民防”系统1.0版本升级扩容:一方面,与城建、公安、消防等人防指挥部成员单位实现数据共享,另一方面,将工程管理责任细化分解到街道(镇),社区居委会与物业公司相关人员,也成为2.0版本的终端用户。

“2.0版本的投入使用,标志着人防工程管理队伍日益壮大。”普陀区民防工程管理所工作人员介绍说,社区居委会、物业公司人员加入工程巡检行列,形成了管理合力,发现和处置各类问题的效率大幅度提高。

在巡检过程中,大家发现,大部分工程安全无恙,发生问题的只是少数工程,若“眉毛胡子一把抓”,无形中会浪费人力资源。为了找出重点和主攻方向,普陀区民防办组织力量,再次升级“智慧民防”系统。

升级后形成的3.0版本,依据工程年限、执法记录、维修记录、投诉记录、监控记录等指标,自动将工程分为“红、黄、绿”3类,分别代表高、中、低风险。工程管理部门分别采用15天、30天、45天的频率,对“红、黄、绿”工程进行巡检,并对“红、黄”工程加大技术监管力度。

“分类的依据是精确翔实的数据。”该区民防工程管理所工作人员举例说,在桃浦智创城地下人防工程内,安装的人防门沉降监测传感器,可对于肉眼无法识别的微小沉降进行精准感应、准确报数、实时预警。

为了对工程的评估更加精准,该区民防办还发动群众参与。他们在平时用于停车、商超的人防工程出入口,设置二维码,群众扫码后,不仅可以了解到这座工程的基本情况,而且一旦发现问题和安全隐患,还可及时向工程管理部门反映情况,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。

据悉,今后,普陀区民防办将继续按照“科技强防”的思路,进一步发挥上海科技实力雄厚的优势,不断提高人防工程管理信息化智能化水平,确保它们平时服务生活、战时保护生命。

编 后

“科技强防”蹄须疾步要稳

上海市普陀区“科技强防”有两个鲜明特点,一个是“蹄疾”,及时依托“一网统管”系统组织研发“智慧民防”系统,并根据遇到的问题连续升级改造;另一个是“步稳”,坚持引进技术与发动群众“两条腿”走路,既积极又稳妥。“科技强防”蹄疾而步稳,普陀区人防部门谋到了关键处、抓到了点子上。

面对越来越锋利的矛,运用科技力量铸就坚固的盾,是业内共识,是如山使命,容不得迟疑和怠慢,是谓“蹄须疾”;人民防空属于全民性防护工作,引进和运用先进科技,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参与,需要同步发动群众、凝聚合力,是谓“步要稳”。由此可见,人防部门应按照蹄疾步稳的方法,走开走好“科技强防”之路。

标签: 工程管理 人防工程 发动群众

<  上一篇

下一篇 >